国足四国赛遇冷:日期场地标准定,无城申办陷困境
国足邀请赛如今真是陷入了困境。本来计划在 10 月 6 日至 14 日以及 11 月 10 日至 18 日之间举办的两阶段赛事,眼看着申办截止日临近,却没有任何城市愿意承办,这局面确实让人感到尴尬和无奈。
FB体育中国足协原本打算通过邀请三支海外球队,和中国男足进行一场四国赛,既能为国足提供锻炼机会,也能增加赛事的观赏性。这样的想法无疑是有价值的,但现实却显得异常严峻。虽然赛事的日期和规模都早已确定,承办的标准也早已明确,但是到现在为止,依然没有任何城市对此表示兴趣。
中国足协对承办方的要求相当高,标准相当严格。首先,比赛场地必须符合一定条件。成人组赛事的场地要求至少要有 3 万座位,而 U 系列赛事的场地也得有 5000 座以上。此外,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的草皮必须是天然草皮,这一要求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。为了保证球员训练质量,还需配备 2 至 4 块专业的训练场地。而在后勤保障方面,承办城市不仅需要安排星级酒店,还得为球员和官员提供全面的饮食和生活保障。更不用说安保、医疗、场地租赁等费用,都必须由承办城市自己承担。
然而,国内的球场现状远远达不到足协的高标准。中超联赛中,只有约 40% 的主场能够满足 3 万座位的要求。天然草皮的维护成本更是高得惊人,每年需要超过 500 万元的投入,许多中小城市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开销。
那么,为什么这么多城市都选择保持沉默呢?根本原因还是经济账算不过来。近年来,国足的成绩一直让人失望,尤其是在东亚杯上,场均观众人数仅为 1661 人,门票收入根本无法覆盖赛事的基础成本。举个例子,在 2024 年 6 月,国足在沈阳奥体中心的热身赛中,前后投入了超过 1200 万元,但门票收入却不到 200 万,地方政府不得不为此贴补近千万资金。
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本外,还有许多隐性成本。例如,承办方需要负责市政交通疏导、媒体宣传、志愿者培训等一系列工作,这些支出往往会让赛事的总成本超出预算 30% 以上。更糟糕的是,国足如今在球迷心目中的口碑也不佳,网友们纷纷吐槽:“花这么多钱看国足输球,宁愿把这些钱用来修公园!”曾经是“金牌球市”的长沙和西安,由于国足连败,球迷的热情迅速下滑,城市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一些原本有希望承办的城市,也在面对选择时陷入了两难境地。长沙的贺龙体育场曾经承办过世预赛“中韩战”,创下了空前的上座纪录,但改造后的座位数已经缩水至 2.8 万,远未达到足协要求的 3 万座位标准。成都的凤凰山球场虽然符合承办标准,但 10 月和 11 月恰逢演唱会的旺季,若承办国足邀请赛,势必会错过商业收入,损失超过千万。至于像上海、广州这些大城市,它们虽然有多个顶级球场,但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承接一些商业性质的赛事,例如曼联等球队的访华赛,对于国足的赛事,它们的热情显然不高。
如果中国足协坚持目前的标准,邀请赛极有可能会面临取消的命运。在这种情况下,足协或许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承办要求,考虑适当降低标准,比如允许使用混合草皮,或者将座位数要求放宽到 2.5 万以上。此外,足协还可以考虑分摊赛事的成本,寻求更多的赞助商支持,甚至可以考虑将赛事改为巡回赛制,分散各个承办城市的压力。另外,还可以将邀请赛与青少年培训、国际体育论坛等活动捆绑在一起,从而提升赛事的综合效益。
距离 8 月 6 日的申办截止日仅剩一周时间,如果到时还没有任何城市愿意承办这场赛事,那么这将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次因“无人承办”而取消的国际赛事。这个尴尬的局面,不仅揭示了中国足球在职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,也反映了经济与现实之间的严峻碰撞。希望中国足协能够及时调整策略,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,让这场邀请赛得以顺利举办,同时也为国足提供更多与国际强队较量的机会。